大清政权头疼了半个多月,把上层问题解决了,剩下的事就该轮到明朝头痛。只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,这个屹立于中华大地三百年的巨人,倒下得如此之快,而位于帝国心臟却饱受战火的紫禁城,也将在几个月的时间里数易其主。

一六四四年春夏之际,一股凛冽的北风即将从山海关吹来,穿过紫禁城的中轴线,进而席卷全中国,改变歷史上的气候和走向。

「顺治」这家联合公司一开张,大清开始回归到皇太极生前的状态,积极扩张,玩命备战,整个东北就剩下寧远城还在明朝手里,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吃,大家也可以趁着这个时间喘口气,琢磨下一步怎么走。

清廷内部有两种声音,一种是打破山海关,定鼎中原,我也风光一回,天天在东北吃炖菜没有意思;另一种声音则认为铁锅乱炖挺好,没事去中原打秋风就够了,没必要急急忙忙去和明朝作对,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嘛。

两种看法都很有道理,搞得两位摄政王头大无比,毕竟路线上的选择可能会决定大清未来十几年的发展方向,总不能找枚铜钱扔扔看吧。多尔衮和济尔哈朗在文韬武略上无疑都是聪明人,但歷史往往不完全被聪明人掌握。就在他们为路线选择殚精竭虑时,两个决策者的巅峰对决,让他们着实吃了一惊。

这两位,一个叫朱由检,一个叫李自成。

崇祯帝朱由检在皇位上折腾十几年,对官员的态度上,一直在无条件信任和转眼砍头之间来回切换,搞到最后,李自成带着队伍都快杀到北京城下了,朱由检还没收到前线的情报。

按理说兵临城下,又凑不出军队抵抗,要嘛直接跑路,反正天下虽大,都是你老朱家的地盘,到时振臂一呼又是一条好汉;要嘛和李自成谈,他当时也没想着进城,就想弄个西北王过过瘾。

没想到朱由检神经病发作,坚持「天子守国门,君王死社稷」,结果一声令下,文武百官连个上朝的都没有。最后太监们把「国门」一开,李自成糊里糊涂杀进来,朱由检连跑都没得跑,直接在煤山上自缢而死。死了还不安生,尸体被李自成扔在东华门外做标本展览,供来来往往的官员免费参观。

以上所说的一切发生得太快,只有短短几天时间,连当事人李自成和朱由检都没反应过来。

不过这不要紧,朱由检不用反应,他已经死了;李自成也不用反应,他不是来北京坐江山,他的目的就是捞一笔。进了北京城后,李自成在紫禁城简单地搞了一个登基仪式,定国号为「大顺」,过了一把皇帝瘾,之后立刻带着手底下的人去大臣家敲诈、勒索,思想非常务实。

李自成的农民军攻破北京城的消息,迅速传到山海关总兵吴三桂的耳里,当然也传到远在盛京的两个摄政王耳里。但其中有资讯差,就是「北京城被攻破」和「崇祯已死」不是同一个消息,前者很容易知道,城头变幻大王旗,后面那个得亲自去东华门参观才知道,这两个消息前脚后脚之间,各方的反应就不一样了。

吴三桂的态度是搞暧昧,不见兔子不撒鹰,说话的本钱还是很足够,手里握着山海关这座天下第一雄关,可以坐等清廷和李自成两方报价。清军被他卡着山海关进不来,或者说想进来比较难;而李自成那边都是乌合之眾,号称几十万大军,大多是老弱病残,真要打起硬仗来满打满算也就几万人,肯定还得用吴三桂守关。

多尔衮拿到消息后,手底下的汉人谋士坐不住了,天赐良机呀,皇太极的旧臣、清廷汉臣中举足轻重的谋士范文程就力劝多尔衮出兵,并给出后续计画:「此行或直趋燕京,或相机进取,要于入边后山海、长城以西,择一坚城,顿兵而守……」那时范文程还不知道崇祯已经死了,不然不会说出「相机进取」的说法,直接上就可以。

另一名降将洪承畴是吴三桂之前的老上司,说得更贴心了,他对于明军、清军和李自成的「大顺军」都有作战经验,很有先见之明地提出:「遇弱则战,遇强则遁,今得京城,财足志骄,已无固志,一闻我军至,必焚宫殿府库西遁。」意思是李自成这些兵都是欺软怕硬的货色,现在拿下北京城估计忙着抢劫,我们一去,他们把宫殿烧了就往西边老家跑。

多尔衮从善如流,马上表示接受两位谋士的谏言,开始筹划。此时清军内部没有别的声音,计画赶不上变化,谁都看得出这笔生意稳赚不赔,最差都能去关内捞几个大城市,不干才是傻子。

四月中旬,顺治帝福临走了个仪式,在笃恭殿封多尔衮为大将军,大军踌躇满志地南下。

与此同时,多尔衮还和吴三桂保持通信,吴三桂那时对清廷并不看好,但毕竟也是汉族人,很难接受清军入关这种事实,他更乐意接受李自成给出的册封。然而,事实证明,吴三桂和多尔衮这两个生意人的思路,永远不能赶上李自成的变化速度。

【内容简介】

有别于传统歷史作品的书写模式,本书以元朝为起点,紫禁城为中轴线,将元、明二朝的政治「大动脉」,以「诊脉」的方式,给予读者全新视角,重新看待元、明那些「宫闱秘事」。

从忽必烈初建元大都,写到永乐十八年迁都紫禁城,再到明崇祯帝之死。由大明王朝十三位皇帝串联诸王将相、百官眾卿、御史谏臣和太监宫女、能工巧匠等,还原在紫禁城上演的真实事件、疑案风云、后宫秘事与喋血官场。以紫禁城的兴建和发展为轴心,透过幽默生动的语言,看遍城中的每一个角落,同时结合宫殿修建知识与背后的故事,让读者如同置身案发现场,目睹发生在这座宫阙里的悲欢离合,以及被紫禁城见证的诸多歷史场景。

【作者简介】

翟晨旭

景德镇学院文物鑑定与修復专业毕业,主修陶瓷史和明、清古文物鑑定修復,策划主编歷史文物期刊《陶泉文苑》,并被北京故宫博物院、南京博物院等各大博物馆认可。在考古实习工作中走遍中国许多省市,接触到大量一线的古器物标本,对各地博物馆和考古工作有深入了解。

着有《大明紫禁城:从草原霸主逐鹿中原到煤山自缢》、《大清紫禁城:从爱新觉罗称霸华夏到王朝挽歌》等。

《明清紫禁城风云录》/ 时报出版
《明清紫禁城风云录》/ 时报出版
#李自成 #多尔衮 #朱由检 #吴三桂 #山海关